商务专车模式与生俱来的基因是竞争,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这样撒钱成性的产品更是如此,在打车时代,红包或赠券日费千万是常有的事,后来才由马云亲自踩下刹车,这个模式直接引入到专车领域似乎意义并不大,因为乘客群体更为商务,对服务的期待远胜于对价格的敏感。专车的竞争会是移动入口、营销分享、服务体验、运营效率等方面的深度PK。
这一行的核心壁垒还不在用户层面,因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,重要的是谁有能力整合并打通运营车辆+司机队伍+移动平台三个瓶颈,腾讯甚至拿出了看家法宝,为使用10次以上滴滴专车的用户赠送微信游戏“雷霆战机”中的一款“昂贵的飞机”,并且自豪的宣称数量是100万架,您还真大方,您这飞机的成本不就是码农敲几下键盘嘛?除此之外,滴滴和一号的互联网基因似乎优势不大,整个行业除了Uber这个远在天边、近在眼前的图腾之外,大家好像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,专车服务团队所要做的就是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状况,高端服务行业从没有捷径可走。
过度竞争的另一个表现是任性,带来的后果是封闭,如微信封杀快的,马化腾强调的“连接一切”,显然不包括快的,而马云推崇的“开放、分享和共赢”大概也没有微商,专车虽然更多服务于特殊的商务人群,但开放的平台无疑才有活力和社会价值,一向倡导互联网精神的腾讯和阿里,却锁死了专车的合作空间,说明他们无意分享出行O2O链条上的任何剩余价值,过多的商业考量才是第一位的。
上周的消息,Uber已经完成了新一轮12亿美元的融资,估值高达400亿,创新效应正在放大,在中国,创新仍然唯快不破,Uber用5年走完的道路,中国只用2年就能速成,更大的市场、更广的需求加上更多的热情,中国式专车的反向迭代有可能与Uber殊途同归。http://www.168car.cn |